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你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扫码分享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产出与成果计量方法与技术在国际上被视为“最佳实践”,为中国和其他许多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特别是在正确计量成果方面。
政府的本质是服务人民,由此设定了部门与机构的基本职责:以合理成本向公众交付其偏好的公共服务,涵盖服务的数量、质量、成本以及及时性、平等性、可得性、适当性和持续性。公共组织的上述职责通常被描述为"结果链模型":把支出转换为投入、把投入转换为产出、以产出实现成果的过程,简写为"投入-产出-成果"。
目前的绩效评价运动和相关文件都强调了“评价结果的应用”,这对修正迷恋绩效指标体系的倾向很重要。然而,一并需要修正的还有“应用”上的狭隘理解:通常主要理解为“与预算拨款挂钩”(风险很高)和“与考核挂钩”(风险也不低)。实际上,最适当的应用是:用评价报告强化与改进解释、沟通和参与。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新增财政资金直接惠企利民的特殊转移支付机制。会议指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是今年政府的重要工作,刻不容缓。
一般地讲,地方政府的整体绩效采用以下六个评估维度最为适当:运营合规性、财政健全性、回应性、效率、对公民的受托责任、地方政府创新。此外,评价风险预防也很重要。
资产管理绩效在目前绩效评价运动中的关注度依然较低,尽管2015年开始实施的新《预算法》规定把资产状况作为预算编制的参考依据。负债管理绩效虽然受到较多关注,但大多属于脱离资产绩效的孤立评价,因而并不适当。
为促进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确保采用适当的评价指标对预算绩效的三个核心层级和两个扩展层级进行正确评价至关紧要。预算制定的三个基本问题分别是为总额、配置(支出结构或优先性)和支出使用制定预算,由此形成预算绩效的三个核心层级——总额绩效、配置绩效和运营绩效。运营绩效也称支出使用绩效,即支出部门与机构用支出购买投入、把投入转换为产出以实现成果的过程,焦点是以合理成本向公众或服务对象交付其偏好的公共服务。在当前实践中,财政部门主要负责评价总额绩效和配置绩效,但支出部门与机构负责评价运营绩效。尽管运营绩效评价一直是重点,但总额绩效和配置绩效评价同样至关紧要。此外,某些扩展的预算绩效评价也是必需的,尤其是评价透明度和财政风险。不同层级预算绩效的评价方法各不相同,每个都涉及许多细节,包括建立用来与实际绩效进行比较的绩效基准。限于篇幅,以下仅就如何评价核心绩效作些简要探讨,财政透明度和财政风险等扩展评价另文讨论。
产出成本(costs)是非常关键的绩效指标,但在当前绩效评价中很少被关注与重视。建立合理的产出(outputs)与产出成本概念,在此基础上开展产出成本核算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加以实际应用,实为当务之急,无论在组织(政府、部门、机构)还是特定项目或规划层面。考虑到公共组织资源需求的微观基础是产出,尤其如此。
广义的绩效评价有三个基本工具:除了现行相关文件界定的“基于绩效指标的评价”外,另外两个分别是成本效益分析和成本有效性分析。每个都有其特定功能与作用,尽管实务上后两个至今仍被忽视。
绩效评价与应用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一个正确的概念框架,这一框架关系到绩效管理的三个关键方面: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和负责任地做事。绩效评价指标与设计不良和专业知识的不足,直接原因也往往在于缺失正确的概念框架。更一般地讲,正确概念框架约束与引导绩效评价与管理的所有关键方面,对消除认知与行动偏差、盲点至关果紧要。
订阅简讯了解最新的政策资讯和财政新时代等各类时评。
财政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