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分享
中国的扶贫力度堪称世界第一,扶贫成果之大也堪称世界奇迹。目前官方已有正式的标准用来计量扶贫绩效,包含许多相关指标,其中最重要的是脱贫率和返贫率。
尽管如此,在学理上和实务操作上改进扶贫绩效评价方法,依然有其重要的实质意义。改进评价的方向是根据贫困的深层原因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正确分类则是至关紧要的第一步。
正确分类依赖对贫困成因的准确鉴别:穷人之所以穷,不是因为缺钱,而是因为缺乏挣钱的能力和机会。据此,扶贫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也分为两类:能力评价和机会评价指标。能力评价指标应用于评价能力脱贫的绩效,关注扶贫项目如何提升穷人的挣钱能力以及如何促进脱贫。
能力缺失导致贫穷通常有三类情形:因病致穷、因愚致穷和因灾致穷。相应地,能力评价指标分为三个次级类别的评价指标: 疾病类指标、知识与技能类指标以及灾害类指标。
疾病类评价指标用来评价贫困人口疾病率、疾病降低率,以及两者影响脱贫率的程度。在许多地方,疾病是导致贫穷的主要根源,疾病类评价指标因而非常重要。
知识与技能类指标用来评价政府努力对穷人知识与技能、进而对脱贫效果的影响。针对穷人的就业培训计划就是其中的一个关键方面。穷人可能通过非政府渠道获得知识与技能,但往往比政府渠道的花费更多。评估政府组织或资助的就业培训计划的绩效,可以产生很多关于知识与技能影响就业率和贫困率的信息。
自然灾害也是贫困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地方。这类评价指标应关注政府努力如何减轻了灾害和灾害影响,进而对脱贫做出贡献。
能力评价不能代替机会评价。因为即使穷人有能力脱贫,可能也因缺少就业机会而难以脱贫。由于这种情况具有普遍性,把机会评价与能力评价区分开来很重要,焦点是产业扶贫项目中的就业分布:所吸收的就业人口中来自贫困家庭者比重。比重越高,表明扶贫项目创造的就业惠及穷人越多。
除了采用旨在消除贫困根源的上述成果(outcomes)类指标外,扶贫项目绩效评价还要关注影响(impacts)类指标,因为两者的方向往往不一致:成果改善了,产生的影响却是负面的。在实践中,最常见的负面影响是行为效应:因政府帮助而变懒,或者加剧依赖性。两者都会提高返贫率,因此需要仔细评价并保持密切监督。
许多扶贫项目还具具环境影响和再分配影响,两类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如果扶贫项目主要受益者不是穷人而是富人,再分配影响就是负面的。与行为效应一样,环境效应和再分配效应必须纳入扶贫项目的绩效评价中,作为影响评价而与成果评价区分开来。在成果为正、影响为负的情况下,清晰区分尤其重要,因为这有助于我们完整地评估扶贫项目的成败得失,避免狭隘和错误评价。